昨晚,当主演库珀唱完最后一句歌词,抬头望向舞台上空壮丽的星辉,来自宇宙的震颤最后一次响彻剧场,也直击观众的内心,有震撼、有感动,更多是不舍。从去年12月29日开启亚洲首演的“大彗星”——百老汇沉浸式音乐剧《娜塔莎、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》,在上海同四万五千余名观众相遇后,自这一夜起将调整轨道,驶向另一段旅程。而它身后,留下的是一条无比绚烂的“彗尾”,也是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的“未完待续”。
作为一部百老汇创新之作,《大彗星》凭借独特的气质迅速引发追捧。据统计,微博相关词条浏览阅读总量达3051.4万,小红书线+。总制作人、西岸大剧院副总经理叶飞引进该剧时,就秉持着“音乐剧市场不能只是反复演那几部经典”的态度,他表示:“音乐剧产业在上海发展很快,观众需要更多有新意的作品。”
此版《大彗星》由上海大剧院、西岸大剧院、长扬文化出品,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、西岸大剧院、昱华文化联合制作的“上海制作”版。虽然故事版权是百老汇的,但中方导演周笑微说:“除了故事和音乐,站在舞台上,目之所及都是中国音乐剧人的自主版权,很自豪。”
“上海制作”也给百老汇带去很多惊喜,原版导演克洛伊·特里特受邀担任了上海制作版本的导演,她说,中国团队伙伴的创新屡屡让自己“感觉兴奋”,“我还没来上海时就已经看到了舞台设计和灯光设计的效果,设计师用VR技术让我提前感受到舞台的最终呈现;中方的视觉设计师叶子乐也颠覆了百老汇版的服装设计,让整部剧全员穿上了高级时装,这在百老汇确实从未有人尝试过,这种想法疯狂、大胆却又极度鼓舞人心。”
“我们希望为亚洲表演艺术舞台带来一部‘来自百老汇、超越百老汇’的音乐剧作品。”站在大剧院自身布局的角度,该剧出品人、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坦言,从音乐剧产业的大环境来说,“自主研发‘商业戏剧’是上海乃至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至今的必然,我们当然希望在其中扮演更多的角色。”
22年前,在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音乐剧的时候,上海大剧院就引进了英文原版音乐剧《悲惨世界》。那时候,这部剧连赞助商都找不到……可如今,音乐剧已经成为演出市场的重要力量,张笑丁说:“我们用22年的时间,走完了当时提出的中国音乐剧‘三步走’战略——引进、汉化和原创。”
近年来,中国音乐剧市场越发“内卷”,上海大剧院组建国际制作团队,推出由中外演员共同呈现全英文演唱的《大彗星》,既为学习百老汇的核心流程,同时也展示了上海的制作实力和能力。这种互鉴的模式,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带来崭新思路,解锁另一种可能。
上海是国际文化大都市,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“大码头”。张笑丁期待,海派文化的包容性、丰富性和允许创新,能坚定中国音乐剧人“走出去”“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”的决心。(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)
JN江南官方